2.OSI七层网络模型
[toc]
OSI七层网络模型的概念
简介
- 网络建立的目的
- 互相通信,
- 统一通信标准,互联网协议
- 七层网络模型分别为:
- 物理层
- 数据链路层
- 网络层
- 传输层
- 会话层
- 表示层
- 应用层
- 区分OSI
- OSI:七层网络模型
- IOS:苹果的操作系统
- ISO:镜像文件
功能
OSI七层模型
- 物理层
- 网络硬件设备
- 数据链路层
- 以太网、网卡,MAC地址 电信号组成数据帧 帧:报头18和数据46 通过广播传输数据
- 网络层
- 解决广播风暴故障 出现路由协议(IP、Novell公司的IPX以及AppleTalk协议) IP地址+子网掩码 按位与运算,来计算IP地址是否在同一网段 通过IP地址传输数据
- 传输层
- 端口范围:0-65535,系统占用:0-1023 TCP协议和UDP协议 TCP协议: 三次握手 四次挥手 11种状态 通过端口到端口传输数据
- 会话层
- 建立会话 保持会话 断开会话
- 表示层
- 转码/解码 解压/压缩 加密/解密
- 应用层
- 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,规定应用程序的数据格式
物理层
物理层的描述
- 物理层的描述:
- 主要定义物理设备标准,如网线的接口类型,光纤的接口类型,各种传输介质的传输速率等。
- 建立、维护、断开物理连接。
- 物理层就是网络的硬件设备,如:中继器、集线器、HUB、双绞线等
- 单位:
- 比特(Bit)
- 物理层的作用:
- 主要作用是传输比特流(就是有1、0转化为电力强弱来进行传输,到达目的地后再转化为1、0)。
数据链路层
数据链路层的描述
- 功能
- 建立逻辑连接、数据分帧、处理流控制、mac物理地址寻址、差错校验、重发等功能
- 单位:
- 帧(Frame)
- 常见设备
- 网桥、网卡、二层交换机
拓展:以太网协议
- 以太网协议
- 早期的时候各个公司有自己的分组方式,后来形成了统一的标准,就是以太网协议
- 要有一块独一无二的MAC地址
- 一组电信号构成一个数据帧
- 每一组数据帧分为报头和数据两个部分 head和data
head | data |
---|---|
发送者/源地址6个字节 接收者/目标地址 6个字节 数据类型 6个字节 |
包括(最短46个字节,最长1500字节) |
数据包的具体内容 head长度+data长度=最短64字节,最长1518字节,超过最大限制就分片发送
网络层
网络层的描述
- 功能:
- 为数据在节点之间传输创建逻辑链路,并分组转发数据
- 将网络地址翻译成对应的物理地址,并决定如何将数据从发送方路由到接收方。
- 网络层用于本地LAN网段之上的计算机系统建立通信,它有自已的路由地址结构与第二层机器地址是分开的、独立的,这种协议称为路由或可路由协议。
- 路由协议
- IP、Novell公司的IPX以及AppleTalk协议。
- 常见设备
- 路由器、多层交换机、防火墙
IP协议
- IP协议:
- 规定网络地址的协议叫ip协议,它定义的地址称之为ip地址,广泛采用ipv4版本,它规定网络地址由32位2进制表示
- IP协议的作用
- IP协议的作用主要有两个,一个是为每一台计算机分配IP地址,另一个是确定哪些IP地址在同一个子网段
- 如何判断是否在统一网段
- 如何判断是否在统一网段,取决于IP和子网掩码
- 范围
0.0.0.0-255.255.255.255
- 格式
- 一个ip地址通常写成四段十进制数,例:
172.16.10.1
- 一个ip地址通常写成四段十进制数,例:
IP地址分成两部分(点分十进制)
- ip地址分成两部分(点分十进制)
- 网络部分:标识子网
- 主机部分:标识主机
- 单纯的ip地址段只是标识了ip地址的种类,从网络部分或主机部分都无法辨识一个ip所处的子网
- 例:172.16.10.1与172.16.10.2并不能确定二者处于同一子网,需要结合子网掩码进行判断
子网掩码
- 子网掩码
- 所谓”子网掩码”,就是表示子网络特征的一个参数。它在形式上等同于IP地址,也是一个32位二进制数字,它的网络部分全部为1,主机部分全部为0。
- 判断两个IP是否在同一子网
- 方法是将两个IP地址与子网掩码分别进行AND运算(两个数位都为1,运算结果为1,否则为0),然后比较结果是否相同,如果是的话,就表明它们在同一个子网络中,否则就不是。
- 示例:
- IP地址172.16.10.1,如果已知网络部分是前24位,主机部分是后8位,那么子网络掩码就是11111111.11111111.11111111.00000000,写成十进制就是255.255.255.0。
按位运算AND
1 | # AND运算 |
IP数据包
- IP数据包
- IP数据包也分为head和data部分,无须为ip包定义单独的栏位,直接放入以太网包的data部分
- 数据包长度
- head:长度为20到60字节
- data:最长为65,515字节。
- 而以太网数据包的”数据”部分,最长只有1500字节。因此,如果IP数据包超过了1500字节,它就需要分割成几个以太
网数据包,分开发送了。
传输层
传输层描述
- 功能
- 定义传输数据的协议端口号、端口间建立连接、浏览控制(发送速率控制)、数据包分割及排序。
- 数据包离开网卡即进入网络传输层,定义了一些传输数据的协议和端口号(TCP、UDP协议),从下层接收的数据包进行分段和传输,到达目的地后再进行重组。这一层数据叫做段
- 单位
- 数据段(Segment)
- 常见
- TCP(打电话)、UDP(写信)、SPX、进程、端口(socket)
- 补充:
- 端口范围0-65535,0-1023为系统占用端口
常用端口
1 | # 常用端口 |
TCP协议
三次握手
1 | # TCP协议的11种状态中的四种(三次握手) |
TCP四次挥手
1 | # TCP协议的11种状态中的七种(四次挥手) |
会话层
- 功能
- 负责在网络的两节点之间建立、维持和终止通信。
- 建立、管理、终止会话,对应主机进程,指本地主机与远程主机正在进行的会话。
- 常见
- 服务器验证用户登录、断点续传
表示层
- 功能
- 数据格式转换服务,如:
- 图片编码和解码
- 压缩与解压缩
- 加密与解密
- 数据格式转换服务,如:
- 常见
- URL加密、口令加密、图片编解码
应用层
- 功能
- 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,规定应用程序的数据格式。
- 是最靠近应用程序的OSI层,由用户使用相应的接口实现自己的服务。
- 常见
- Telnet、HTTP、FTP、SNMP、DNS等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自 奥利奥の麦旋风!